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法律资讯 > 法律讲堂 > 为享购房优惠政策假离婚,意思表示的动机与内容之间可以形成隔离
内容页广告一

为享购房优惠政策假离婚,意思表示的动机与内容之间可以形成隔离

2024年03月06日 10:03 0
     基本案情
     2013年黄某华和黄某芸登记结婚,黄某芸住进黄某华名下的房子。两年后女儿出生,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两人计划购买一套学区房。为了能享受首房首贷的优惠政策,二人计划“假离婚”,商定离婚之后,以黄其芸的名义购买学区房,黄某华将房屋的首付款300万元以离婚补偿款的形式转给黄某芸。后二人签署《离婚协议》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以及离婚补偿款做出约定,并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离婚后,黄某华将自己和母亲共有的一套房子变卖,陆续给黄某芸转款共计294万余元,黄某芸用这笔钱支付了学区房的首付款。其间,两人仍生活居住在一起。然而,拿到房产证后,黄某芸却以双方感情破裂、离婚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为由拒绝复婚。黄某华将黄某芸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无效;黄某芸归还其个人财产294万元,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黄某华撤回了要求黄某芸返还欠款和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请。
    判決要旨
    黄某华提供的双方微信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显示,黄某芸在离婚前多次与黄某华讨论购房政策、贷款优惠条件以及房屋置换方案,并在办理离婚登记的前一日,还催促黄某华办理离婚,表示“怕政策有问题,而且离婚时间越长贷款越好办”,在离婚之后,黄某芸与黄某华以及黄某华母亲的对话中,又屡次提到 “没有想过要真离婚”“因为要买房子,必须要离婚” 等,并认可曾说过“房本下来一年复婚”。以上说辞均体现出黄某芸的离婚意愿并非真实,双方实为规避限购和享受贷款优惠政策而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系因虚伪意思表示而无效,判决支持黄某华的诉请。一审判決后,黄某芸不服,上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称离婚补偿款是黄某华为了拿到女儿抚养权才给她的,并不是给她买房的,请求撤销一审判決。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争议焦点在于《离婚协议》是否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综合双方当事人在离婚前后进行的多次对话,可以充分认识到双方办理离婚是为了购买房屋,二人签订的《离婚协议》是为了达成购房目的而作出的虛假意思表示。《离婚协议》中约定了黄某华需支付黄某芸300万元补偿款,其后黄某华也确实向黄某芸进行了转款,但该款项实为购房所需。加之双方婚后并无如此大额的财产,黄某华向黄某芸所转款项也是出售了其与案外人共有的房屋后所得款项,若如黄某芸所述黄某华是为了得到女儿抚养权而向其支付补偿款,那么该补偿款也应在其可控、可承受范围之内,现在的款项完全不在黄某华可承受范围之内,与其收入完全不匹配。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后语
    “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而因双方通谋或受对方欺诈而作出离婚的意思表示。虚假离婚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通谋离婚,二是欺诈离婚。通谋离婚,是指婚姻当事人双方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串通哲时离婚,等目的达到后再复婚的行为。欺诈离婚,是指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离婚的真正目的,采取欺诈手段向对方许诺先离婚后再复婚,以骗取对方同意“暂时”离婚的行为。通谋离婚的当事人一般为获得计划生育指标、购房资格、拆迁款或为逃避债务等登记离婚,但实际上夫妻感情并未破裂,二人往往继续维持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关系,其特点在于双方对于离婚的目的是明知的,并且共同策划促成,不存在欺诈和胁迫。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评价假离婚效力,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采取“隔离技术”,消弭法律评价矛盾,对动机意思与效果意思、身份关系与财产关系进行区分。首先,应当区分动机意思与效果意思。离婚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效力取决于意思表示的真实性,而意思表示的生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就本案而言,当事人双方首先产生获得首套房屋购买资格的动机,随后作出终止婚姻关系的意思表示,继而实施向民政部门申请离婚的行为。但因动机意思具有前端性、隐秘性、不稳定性、难以辦识性等特点,故不应包含在意思表示的概念之中。因此,意思表示的动机与内容之间可以形成隔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意见反馈】联系处理。
Top